《爱国三问》现场图 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在南开校园,抬头可见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伯苓先生曾如此阐释:“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
张伯苓先生更广为人知的,是“爱国三问”:“你是人吗?你爱吗?你愿意好吗?”
9月21日晚间,在百年南开,两个多小时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多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奋斗者,用青春“二字”对爱国“三问”铿锵作答。
在南开大学建校105年之际,创始校长张伯苓先生的AI数字人回家了。他和现任校长陈雨露一起,和如今的青年亲密互动。当年的“爱国三问”,已成为一种深入学子内心的坚守。
青春最简单的释义是一种状态,指向年轻,往往最令人想到年轻人。对于年长者,青春也指年岁,尤其是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而在时间的长河中,青春还可以是一个“动词”,让旧的事物焕发新神采。
——1——
“青春早为”
东京奥运会上,李雯雯以绝对优势夺冠并打破了三项奥运会纪录。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24岁的李雯雯再次获得举重女子81公斤以上级冠军。但这背后,夺冠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在去年的利雅得世锦赛上,李雯雯右肘关节韧带和肌肉受伤,让她错过了杭州亚运会和国际举联卡塔尔大奖赛。
9月21日,在南开大学的主题采访活动现场,谈起这段经历,李雯雯的教练、国家举重队副主教练吴美锦认为,这次伤病并不是一个坏事,让李雯雯更成熟了。如果没有那次伤病,她在某一刻肯定还会摔跤。“人有时候适当经历一些坎坷,思考如何面对,静下心来慢慢思考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再整装出发,这才是她这次的最大收获。”
直到李雯雯再次拿到奥运会金牌,吴美锦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他说,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展示了人的精气神,他们站在台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励志的事情。金年会
8月11日,李雯雯在巴黎奥运会举重女子81公斤以上级决赛中 据视觉
同样是在夺冠后,潘展乐发了条微博,说把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成为冠军,超越冠军”,是潘展乐幼年许下的宏愿。他10岁时就说,要比世界冠军游得快。当年很多人说他童言无忌,但潘展乐却斩钉截铁地回应,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破纪录的背后,是潘展乐场内场外拼尽全力,每天一万五千米雷打不动,“今天明天没有不同,上午下午没什么不同”。活动现场,潘展乐再次幽默表达:“我是温州人,温州话里,潘展乐的发音就是破纪录。”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时代的“后浪”们,不仅有长风破浪之傲骨,更存心系天下之情怀。这是年轻的奥运健儿们,向世界展示力量、精神、风采的方式。
——2——
“执守一生”
南开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阿斯哈尔·努尔太,目前是武警新疆总队乌鲁木齐支队执勤十八中队排长。他的父亲努尔太·安尼瓦尔别克是新疆伊犁州的一名公安干警,在1998年的一次反恐战斗中壮烈牺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批准为革命烈士,被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阿斯哈尔·努尔金年会6766太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寓意为“雄伟的高山”,寄托了父亲对他的厚望。
长大的阿斯哈尔·努尔太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到部队中去、到战场上去、到前线去,为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挥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2017年,正值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他决定提交入伍申请表。总书记曾给他和几位投笔从戎的同学回信,勉励他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阿斯哈尔·努尔太都坐在巡逻车里,不能与家人团圆。但看着来来往往的乘客,他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我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能理解父亲当时的选择。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人民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画面,是他更想去追求的。”
阿斯哈尔的一位“战友”是退伍老兵杜志荣。91岁的杜志荣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离休后,他又成为了一名“五老”志愿者,走进学校、单位讲述革命历史。活动现场,杜志荣打趣道,今天我看见这台下坐着90后的人挺多,“我也是90后”,“只要孩子们爱听,我就一直讲下去”。
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忙碌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穿梭其间。在这里,“拖车王”成卫东用了20多年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他的200多项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成卫东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从青春时代的懵懂,到工作时期的炽热,再到步入老年的浓烈,爱国的方式在不同时期一直在变,但爱国之心却始终坚守。
——3——
“思政答案”
在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陈鑫看来,爱国其实就是个人如何处理与国家关系的问题。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不仅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和未来之问。它归根结底是一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问题。今天年轻人人生的选择会更加多元,但在人生的旅程中,都不仅仅要实现一个“小我”的价值,这只是狭义上人生的成功,他们一定会和周围以及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产生互动。这是一个“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人生的价值就在这样的关系中实现。
陈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爱国三问”是在督促人们多思考,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什么?价值认同是什么?文化认同是什么?无论在张伯苓的年代,还是在今天,国家在人类治理体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 视频截图
在他看来,张伯苓在当年讲爱国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当时爱国还没有成为普遍的人能够树立起来的一种意识。伴随着现代国家观念形成而形成的现代爱国精神,与古代的家国情怀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作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到底如何去爱国,这就是张伯苓所讲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的精神,建设现代国家的能力,追求日新月异的精神。
在张伯苓的年代,人们面临的是传统国家如何变成现代国家。而今天则是要以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陈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爱国不仅仅是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健全的现代国家国民精神的人。比如要具备合作精神、法治精神、现代科学才能、创新意识等等。从培养健全国民的角度,爱国是一脉相承的。”
大思政课如何凝聚爱国情怀?
陈鑫说,课堂是传播知识和思想洗礼的重要阵地,但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所谓大思政课就是把思政贯穿于学习生活工作中,把思政的理念融入其他课程,甚至课程之外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乃至社会生活中。比如南开大学有一个有特点的育人方式,就是有一面“容止格言”镜,镜子上写着“面必净,发必理, 衣必整,纽必结……”的镜箴。这其实就蕴含了一种思政的元素,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校的教学,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陈鑫在高校工作了多年,对于就业遇到困难或者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的同学,他也总是提醒他们要把人生目标与时代需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让人生融入到时代发展中,“这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保证”。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实习记者 刘亚洲
编辑 郭庄 责编 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