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42米/秒),这是自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第16个台风,也是最强的台风。但你是否知道,1915年的上海曾经历过一次更为猛烈的台风,当时测得极端风速达43.9米/秒。据气象史料记载,1875年以来,台风袭击上海300余次,发生在1915年的这次造成的破坏力巨大,台风过后的上海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1915年7月27日晚上,狂风挟着暴雨进入上海市区。到了28日凌晨,风雨越来越凶猛。沿外滩一带风狂浪激,江中一艘通航大号商船向内猛撞,里档数艘小轮民船遭殃。停泊船只走锚、断缆不计其数,400多艘沉没,浮尸200余具,还有50余头死猪漂浮江面。十六铺码头至宁绍码头有数十艘满载西瓜、茶叶、药材、鱼、鸭、豆油、花饼的货船在狂风中倾覆。高昌庙警察分署雇人在半淞园附近浦滩打捞起400余箱火油。浦江水骤升数尺,潮水溢上马路,积水2尺多。
台风过后的外滩
被飓风摧毁的码头和船
大小船只被吹得七零八落
狂风不仅肆虐水域,也横扫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外滩,大风将一棵约12尺长的大树拔起,狠狠撞在怡和洋行墙上,砸出一个窟窿。大北电报公司一块大玻璃被吹进屋内,撞坏了电机;电报局烟囱被刮倒,不幸压死3人;轮船招商局屋顶被卷走,37处栈房受损;太古洋行屋顶和金利源栈房门墙严重损毁,金利源储藏的油料随雨水溢出,满街流淌。
公共花园(今黄浦公园)的花草树木悉被吹折,忽然从空中飞来几捆棉花和数袋面粉,四处散落。外白渡桥上行人紧握桥栏匍匐而行,稍松懈者数人犹如柳絮飘上天空,堕落江中丧生。一外国人乘人力车至南京路外滩,恐车颠覆,便下车步行,忽被风卷起至离地近50米,肩膀手臂均受伤。
外滩公共花园内大树被连根拔起
城市基础设施均受重创。外滩行道树多被吹倒,电灯、电话杆木吹倒吹折100余根,横七竖八躺在路上,电车停驶,电讯中断,更有市民不慎触电。跑马厅四周树木东倒西歪,场内凉棚破碎不堪。汉口路、福州路、石路(今福建中路)数座妓院倒坍,死伤10余人。后马路(今天津路、宁波路一带)一少年夜起在门外小便,墙壁倒塌,被压毙命。
新新舞台(南京东路七重天旧址)西侧墙被摧毁丈余。慕尔堂(今沐恩堂)外竹篱笆腾空而起,往西北一路飘撒。四明公所围墙倒塌六七丈。西门外苏州会馆的殡舍坍塌,棺材毁坏不少。苏州河岸旧式房屋的山墙被吹得七零八落,许多人被墙垣压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台风过后外滩惨状
南市的情况更惨:城隍庙边墙倾倒,大殿及两侧房屋的飞檐翘角都不见了踪影。商船会馆门前堆叠的大缸满地乱滚,破碎30余只。内地自来水公司门口3根电杆倒下,压坍3间房屋。正在建造的新县公署(今河南南路、蓬莱路口),有尚未竣工的10余幢楼房被摧毁,门前4株大树连根拔起。陶器店、烟膏店、绸布庄等被吹倒及掀去屋顶的比比皆是,货物狼藉满地散落。
南市巡道街水仙宫屋顶毁坏
南市九亩地富润里被飓风吹倒的房屋
南市城厢路上行人稀少,各商店及茶馆酒楼均停止营业。街道路灯吹毁300余盏。南门外薛家浜大片茅房简屋悉数被风刮倒,贫民无处栖身,扶老携幼沿街乞讨。最骇人听闻的是,南火车站(日晖港货运站)一列火车竟在强风驱动下冲至日晖桥,撞毁木栅门。
茅房简屋被刮倒
贫民无处栖身
1915年的这次台风给上海造成了数千万元损失,殃及江浙各省。风灾过后,红十字会及时进行了放赈,保险公司对投保客户作了赔付。为了加强对台风的预警和防范,上海海关于1916年8月3日发布通告,台风即将来临时,外滩信号台挂起黑球,并在陆家嘴鸣炮示警,提醒市民防风防汛。但囿于当时的经济、技术、管理水平,在气象监测、预警通告、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各方面,还是非常被动乏力的。 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20世纪20年代的外滩信号塔
与昔日风灾应对相比,如今的上海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背后,是科技进步、制度完善、信息共享和社会共治能力的提升,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台风“贝碧嘉”席卷申城之前,各媒体平台提前预警,发布通告,交通调整、航班取消、轮渡停运……整座城市严防死守,各级部门严阵以待。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各界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行动力。、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广大市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从疏散转移群众、保障基本生活到后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社会的力量,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正是这股力量才真正筑起了守护申城的“魔都结界 ”。
众志成城抗击台风“贝碧嘉”(来源:上海发布、上海黄浦)
作 者:景智宇
编 辑:倪洁婧
★
文章为“黄浦记事”原创版权归上海市黄浦区档案馆所有欢迎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联系转载事宜
长按二维码关注黄浦记事 金年会6766 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在看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