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2月中下旬开始,各地就开始“两手抓”: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让经济恢复正常运转,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发布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5日,24个省市区公布了未来的项目投资规划,项目总投资额达48.6万亿元。
在各地的投资计划中,基建仍是重头戏,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称“新基建”)开始崭露头角,如大部分省份均提到了有关5G等新基建的规划,一时间,这波约为50万亿元的巨额投资计划被解读为“新基建”狂潮来袭,备受资本追捧,在市场引起热议。
2月24日,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青海段复工,施工人员进行组塔作业
新基建的概念并不新,也不复杂。早在2018年底的经济会议中就已提出,加快“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被列入2019年工作报告。
进入2020年,新基建被提及的更加频繁,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后,会议上,曾3次提到“新基建”的相关内容,值得一提的是,3月4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首次提及“数据中心”。
根据央视的表述,“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7大类: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不难看出,最早关于新基建的表述中,并没有“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这三项内容,事实上,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早已建设多年,将它们纳入新基建“实在有点勉强”。所以,业内一般将这三项内容称为类新基建,其他4项为狭义的新基建。
从各地投资计划的表述来看,上述7大领域的“新基建”大体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为传统基建补短板,如类新基建;一个是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技术或网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新基建的“新意”所在,强调技术属性及其应用领域。
也正因为如此,在疫情之下,市场对新基建的技术效应寄予厚望,甚至引发猜测,此轮“新基建狂潮”会是2008年4万亿刺激的翻版?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此轮约50万亿元的投资是各地涵盖多年的投资计划总额,其中,已公布省份2020年计划投资总额合计不到10万亿元。事实上,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60万亿元,2019年的基建投资也达到17万亿元,这些都是不小的数额。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有11个省份的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甚至比2019年下降了1%,这些都说明,今年的计划投资总额大小并不足为奇,因为各地每年都会争相发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背后有未来争取项目和相关资金支持的考量。
其次,这笔巨额资金只是计划投资金额,并非实际投资金额,也不会全部用于基建投资,投入新基建的投资更少。据国泰君安的研报,在基建投资中,尚未有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统计,但可以从PPP库细分项目中窥见一斑。
目前存量PPP项目总投资规模大概17.6万亿元,其中,传统铁公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隧道等)约7.1万亿元,约占41%。而狭义新基建项目在17多万亿PPP项目库中,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即便加上类新基建项目的2.6万亿,央视版“新基建”的投资规模也只有PPP项目库的15%左右,约为传统基建的四成。
(图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此外,这次疫情并非完全针对疫情,在春节前,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新基建的概念也在2018年年底就已经提出,与2008年4万亿被动应对经济危机的非常规举措相比,此次新基建潮更像是一种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规划。
很显然,这次“新基建”潮不会是当年4万亿刺激,有着数字技术基因的“新基建”能否承担稳增长的大任,也有待检验。
还是先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说起。受疫情影响,出口和消费冲击较大,稳增长更多的期待靠投资发力。
如果按支出计算法来统计GDP,投资部分叫“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中大部分来自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大类: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其中,制造业投资不具有反周期调节能力,而房地产投资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各地放松房地产的政策只能屡次以“一日游 ”而落幕,如此一来,基建投资无疑再次承担了逆周期调节的重任,能否如愿呢?
我国固定投资增速从2009年开始,已连续下滑10年,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4%。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2月15日,中铁四局工人在滁宁城际铁路二期工程二标项目钢筋加工车间施工。当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滁宁城际铁路二期工程复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重点工程进度)
而另一方面,过去这几年,随着去杠杆、资产新规等金融行业整顿带来的信用收紧,基建投资增长失去了往日丰富的资金流,增速从2017年的19%骤将到2018年的3.8%,并一直持续到2019年也无半点变化。
据西南证券的测算,如果要对冲消费放缓对经济的影响,使2020年经济增速保持在5.6以上,基建投资增速至少需要在12.4%以上。2020年1-2月,全国固定投资增速为-24.5%,基建投资同比-30.3%,要想全年达到12.4%的增速,后续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新基建有着天然的技术和互联网属性,从长远来看,未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特别是5G技术,显然已激起全球新一轮的技术竞赛,但现实是,目前投资规模还比较小,占固定投资的比重也有限,对当下稳增长而言可谓是有心无力。
以广东为例,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涉及金额约为1万亿元,占广东省计划总金额近17%,其中,涉及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类新基建金额超过90%,而狭义新基建项目投资金额仅占1.6%。
狭义的“新基建”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它们需要应用于具体的产业发展中,才能放到技术的乘数效应,让产业转型步入快车道,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决定新基建能否发挥作用的是技术应用条件成熟度,即一系列配套措施是否到位,比如行业标准、技术研发与突破等,显然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攻克,换句话说,即使政策扶持和资金到位,新基建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拉动经济增长。
这些年来,基建投资收益低且投资回报周期长,不确定风险大,企业无法成为投资主体,自然而然落到了地方身上,但地方都有经济指标考核任务,新基建又无法在短期发力,此时,地方难免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在具体在落实投资计划时,势必会有所衡量,这也是新基建投资规模占比小的原因之一。
(3月17日,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的工人在工程现场进行施工作业。日前,北京新建城际铁路联络线工程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完成全年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基础。新建城际铁路联络线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它将北京两大机场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串联起来,形成快速客运通道)
说回“三驾马车”,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功效曾一度突破60%,2019年回落至57.8%,依旧远远超过其他投资和出口,如果三驾马车对经济贡献程度考虑,似乎刺激消费才是稳增长的得力举措。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地方早已行动。3月9日,南京市市委书记、市长相继出现在小吃店和书店消费、购物,接着,各地党政一把手纷纷效仿,亲自带头“下馆子”,试图引导消费。
随后,消费刺激政策升级。3月13日,发改委、工信部、央行等2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19条措施。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已经有10余个省、市、特区向市民发放消费券,试图发挥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其中,南京发放的消费券总金额达3.18亿元,也是目前发放消费券总额最高的城市。
目前,发消费券的方式能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仍有待观察。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内居民杠杆率已超60%的情况下,势必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挤压,让刺激效果打折扣。
那到底如何稳增长?不少专家的建议是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城镇化发展已进入都市圈发展阶段,2019年,新型城镇化率金年会 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为60.60%,与国外发达国家依旧有差距。
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今后10年,70%~80%的新经济增长动能,将集中在国内若干大都市圈内,仅都市圈发展一项,每年就可拉动经济增速0.5~1个百分点。如何继续发挥都市圈发展的积聚效应、释放都市圈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尤为重要。
既然新基建无法承担稳增长的重任,那各地争相布局新基建又有何用意?
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大流行”,战疫进入下半场,国外悄然变成主战场,全球金融系统也随之震荡,3月份内,美联储两次降息,并重启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让美国重回零利率时代,各国央行随之开启“放水竞赛”,市场却用脚投票,多国股市两周内3次熔断。此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此时,各地之前发布的投资计划无疑给市场一剂兴奋剂,且不论投资计划能否落地、达到预期,但从过往投资拉动经济的经验来看,此轮投资计划刺激政策本身就有提振市场信心的效应,在全球股市震荡下,新基建概念股的逆势走高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疫情赋予新基建的现实意义。
(3月18日,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三乐特大桥,施工人员在工地作业。3月中旬,衢宁铁路福建段电气化工程全面复工。衢宁铁路北起浙江省衢州市,南至福建省宁德市,全长379.2公里)
新基建的用意更多地指向未来发展与竞争。狭义新基建的本质就是一种技术,决定着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在国内,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各地都在寻求新的增长动能,用数字技术迭代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可行路径,新基建就成了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国际上,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竞赛,各国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为未来的数字经济竞争做准备,而和美国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此时发力新基建,颇有要赢在未来的意味。
此外,仔细分析各地发布的投资计划,发现省际投资差别较大,云南、福建、四川、河南、陕西5省的计划投资总额均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云南高达5万亿元的规模。
在财经评论员肖磊看来,这不是巧合,背后考量的是“关乎未来的国际战略和地缘政治问题。”
以云南为例,此次云南的基建项目中,涵盖玉磨铁路、大瑞铁路、沿边铁路、沿边高速、跨境电网和智能电网等,基本上都为东盟和的跨境贸易做铺垫。
中老昆万铁路途径站,玉磨铁路(玉溪-磨憨)是其关键 (图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随着云南补齐基建短板,未来跟缅甸、老挝、泰国等的贸易将实现有大规模增长,这也将成为制衡东边的越南,以及西边印度最有效的方式。
新基建专注未来,又凭借技术和互联网属性,给市场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疫情之下,更是成为资本的新宠。
但新基建要发挥作用需要长期投入,当下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资本热捧下,新基建如何避免沦为新一轮的资产泡沫?的强政策刺激如何确保不扰乱现有产业发展局面,不造成新的市场扭曲?在地方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新基建投资的资金如何保障,能否引入市场化的融资方式?
毫无疑问,当下这些事情能否妥善处理,也将影响着新基建未来能否实现美好的宏愿。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治民
编辑 | 谭保罗
排版 | SUNNI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